沈阳铸造件:老工业基地的匠心传承与创新突围
2025-11-20 来自: 沈阳铸梦重工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17
在东北工业版图上,沈阳铸造业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作为中国铸造产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沈阳铸造件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工业记忆,更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突破,成为支撑装备制造产业稳健发展的 “硬核基石”。而铸梦重工等骨干企业的崛起与坚守,更让这份工业传承有了鲜活的时代注脚。

工业基因:深厚积淀的产业根基
沈阳的铸造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的机械修理作坊,近代以来,随着国内重工业布局,这里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铸造产业集群。依托鞍山钢铁、本溪钢铁等周边丰富的钢铁资源,沈阳铸造业构建起 “原料 - 冶炼 - 铸造 - 加工” 的完整产业链,为机床、重工、汽车、航天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大量关键铸件。
计划经济时期,沈阳铸造厂、沈阳重型机器厂铸造分厂,以及铸梦重工的前身 —— 沈阳铸造机械总厂等一批骨干企业,凭借扎实的工艺技术,完成了众多重大工程的铸件配套任务。从大型机床床身到重型机械机架,从汽车发动机缸体到航天装备零部件,沈阳铸造件以稳定的性能、可靠的品质,赢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,也为沈阳 “东方鲁尔” 的工业地位筑牢了根基。
转型之路:从 “重规模” 到 “质” 的跨越
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,沈阳铸造业经历了从 “规模扩张” 到 “质量提升” 的关键转型。面对环保要求收紧、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,沈阳铸造企业主动求变,铸梦重工更是积极突围,走出了一条 “淘汰落后产能、升级技术装备、聚焦高附加值领域” 的特色发展之路。
在技术升级方面,传统手工造型逐步被静压造型、消失模铸造、3D 打印砂型等新工艺取代。铸梦重工主动引进消失模铸造生产线,搭建数字化仿真实验室,将模拟仿真技术广泛应用于铸件设计和生产过程,有效将废品率控制在 3% 以下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。多家企业与东北大学、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,铸梦重工牵头的 “大型复杂合金铸件精密成型技术” 项目,成功攻克特种合金铸件、大型复杂结构铸件等技术难题,产品精度达到行业认可的高标准。
在环保治理上,沈阳铸造企业加大投入,推行清洁能源替代、废气废水处理、废渣回收利用等环保改造。铸梦重工投入数千万元建成全流程废气处理系统,采用天然气替代传统燃煤,实现了生产过程 “零粉尘、低排放”,成为辽宁省铸造行业环保示范企业。如今,昔日 “烟熏火燎” 的铸造车间,已变身整洁有序、节能环保的现代化生产基地,既守住了生态底线,也增强了产业竞争力。
多元赋能:深耕细分领域的市场布局
如今的沈阳铸造件,早已摆脱了 “低端粗放” 的标签,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了关键突破。铸梦重工等企业更是凭借技术优势,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。在装备制造核心领域,铸梦重工为国产大直径盾构机研发的主驱动箱体铸件,单件重量达 50 吨,尺寸精度控制在 0.05 毫米级,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;在汽车产业领域,铸梦重工的轻量化铝合金铸件,凭借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节能特性,成为华晨宝马、比亚迪等车企的核心配套产品;在航天航空领域,铸梦重工参与研发的特种合金铸件,成功应用于卫星姿控系统,彰显了沈阳铸造的技术硬实力。
依托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,铸造企业与沈鼓集团、沈阳机床等骨干企业形成了紧密的配套合作关系。铸梦重工更是构建起 “国内 + 海外” 双循环市场格局,产品不仅覆盖国内重大工程,还出口至欧美、东南亚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。
未来展望:创新驱动的稳健发展
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,沈阳铸造业正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,向着 “智能化、精细化、广域化” 的方向迈进。智能化生产车间逐步普及,工业机器人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,让生产过程更加可控可溯。铸梦重工牵头建设的沈阳铸造智能装备创新平台,已吸引 20 余家上下游企业入驻,实现了设备共享、技术协同、订单互通。
新材料研发持续发力,铸梦重工联合高校研发的耐高温钛合金铸件、耐腐蚀海洋工程铸件,正逐步应用于各类装备领域。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,沈阳铸造产业园的建设,推动了企业间的资源共享、协同发展,形成了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。
作为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,铸造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单个产业的兴衰,更牵动着整个装备制造产业链的韧性与活力。未来,以铸梦重工为代表的沈阳铸造企业,将继续传承 “工匠精神”,坚守品质初心,以技术创新回应发展挑战,以产业升级拥抱市场变化,在中国制造的宏伟蓝图中,书写属于老工业基地的崭新篇章。


